【拓普课堂】骨缺损模型

栏目:公司动态 发布时间:2020-06-04 作者: YF 来源: 原创
分享到:
骨缺损是骨科临床工作中比较棘手的问题,目前临床修复骨缺损的方式有自体骨移植和异体骨移植。近年来,各种骨组织代替材料的研究兴起,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是这些研究的基础。




一、动物种类的选择
    制作骨缺损模型的常用动物有小鼠,大鼠,兔,犬等。理论上是选择越大型动物越好,例如犬、猪等,一方面是由于大型动物的愈合机制与人比较相似,另一方面大型动物手术比较好操作。但是大型动物的成本较高,自我恢复能力也较弱,所以大型动物并不常见。小鼠由于价格低廉,来源广泛,修复速度快比较有优势,但是小鼠过于瘦小,操作不便。所以综合考虑,大鼠和兔子是该模型比较适合的动物种类。

二、动物年龄的选择
    动物年龄的选择会影响实验的科学性,动物年龄过小,生长发育比较旺盛,会影响骨移植材料的结果说明,并且由于骨骼强度不够,骨移植材料不牢固,影响操作。如果年龄过大,修复能力太低,也会影响实验的科学性,因此一般选择2到3个月的大鼠进行实验,6到10个月的兔子作为模型实验。

三、骨缺损部位的选择
    骨缺损的种类很多,部位也不同。骨缺损部位可以分为负重部位缺损和不负重部位缺损,上肢为不负重部位缺损,下肢为负重部位缺损。一般常用兔或鼠的股骨远端来模拟负重部位的骨缺损,这些部位为单骨,缺损后需要植入材料进行固定。

四、骨缺损长度的选择
    骨缺损长度的选择对于该模型的研究也尤为重要,如果骨缺损长度不够,动物可自行愈合,这样就没有了研究必要。只有骨缺损长度达到不可自行愈合条件下,骨组织修复工程才有比较好的研究意义。临界骨缺损长度(CSD)即为超出骨自行修复最大能力的缺损长度,按照标准,缺损值达到骨直径的1.5-2.0倍即可认为是骨缺损临界值。

五、模型研究手段
    骨缺损模型研究后可通过microCT 扫描来观察骨缺损部位的愈合情况,以及材料植物后对骨缺损部位的修复能力。进行microCT扫描后,也可以进行HE染色,观察骨缺损部位细胞的修复情况。


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  缺损模型HE染色结果图例